
曾有读者给周国平写了封信,问:
“习惯本身就是认识化为血肉所形成的本能,而学会管理它则是境界的提高。”人,是具有习性的动物。但是所谓人生,就是不断克服习性的过程。

“人,一旦长久且固定地去做某件事,就会慢慢变成习惯。要制服自身的这些习惯,不仅要靠毅力和意志,更要靠自我管理。
在阿里做过系统架构,在网易搞过程序分析,主导过大型项目……他们都以为他稳了,没想到,最后录用名单上却没有他的名字。

“他啊,能力确实不错,但是身上的坏毛病很致命,我们不敢用。”
原来,由于此次招新岗位的特殊性,面试结束后,人事总监对这位面试者进行了背景调查。多方了解后,竟发现他之所以离开之前的公司,都是因为酗酒后胡乱说话,导致公司机密泄露。但他很不以为意:“难道我的能力还不足以弥补这个毛病吗?”人事总监回了他一句“习惯不好,能力再强也是弱者”,便挂断了电话。“在人生的前30年里,你培养了习惯;在生命的后30年,习惯塑造了你。”
人这一生,最靠谱的实力,不是情商智商,也不是天赋才华,而是一个好的习惯。当你的生活被坏习惯占据时,能力再强也难以走出困境。就像那位面试者一样,资历再深厚,也只能被pass掉。

在习惯的驱使下走向闲散拖延、懒惰成性的深渊,是大多数人的通病。但唯有管理好自己的行为模式,戒掉身上的毛病和陋习,才能摆脱平庸,持续成长。李鸿章年轻的时候,曾奉命在安徽率兵,与太平军作战。原来,曾国藩给湘军立了一条规矩:有仗打仗,无仗操练,天亮之前必须吃完早饭。之前在安徽练兵的时候,他总是让士兵们自己起床操练,自己睡到日上三竿。一天早上,李鸿章正睡得香甜的时候,侍从前来敲门叫他起床。习惯了睡懒觉的他竟以“我病了,不吃饭”为由,借故不起。

第四天天没亮,侍从又来敲门了,李鸿章说:“我病了,不吃饭!”又过了一会儿,一领军前来说:“曾大人说,有病也得起来,大家等你去后再用餐。”曾国藩瞥了他一眼,一字一句地说道:“一个连自己的作息习惯都掌控不了的人,如何执掌军队?既然入了湘军,就要改掉原本的陋习,遵守我的规矩。”那天以后,李鸿章一改过去懒惰的毛病,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研究兵法。养成了“多读,静思”的好习惯,静心敛气,最后终成“中兴四大名臣”之一。
“习惯的养成,后天重于先天。那些能戒断自己坏习惯的人,基本上都是能成事的人。”
一个被习惯主宰的人,注定摆脱不了忙碌而麻木的生活。摆脱惯性的行为模式,改变自己的陋习,才是自我进阶的第一步。

“微小的习惯有巨大的力量,养成有益的习惯,能带来更正面的改变。”
每个人都能通过重塑自己的行为来改变自己,从而把自己从糟糕的生活中解救出来。他们对24名拥有不良习惯的人的日常活动进行追踪,研究他们的DNA序列。

想从神经层面上弄清楚人类习惯的运作机理,以及行为模式与个人生活的关系。这24个人中,有一个名叫丽莎·艾伦的女人,从16岁就开始酗酒。研究人员在检查她的电脉冲图像时发现,她大脑中与饮酒有关的神经脉冲非常活跃。于是,他们给她制定了一条规则:每当她想饮酒的时候,跑步半小时。之后的实验中,研究人员督促她跑步,严格控制她饮酒的次数。6个月后,当研究人员再次观察她的电脉冲图像时,发现与运动有关的新脉冲已经取代了之前的神经脉冲。也就是说,酗酒在她大脑中形成的旧模式,完全被跑步形成的新模式置换了。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·克莱尔曾在其著作《掌控习惯》中写道:
你的身份来自你的习惯。每个行动都是你在投票给你想成为的人。”
一个人若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,首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习惯。

被美国《时代周刊》誉为“思想巨匠”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·柯维曾说过:
“行为模式总是在不知不觉中,影响着我们的品德,暴露出我们的本性,左右着我们的成败。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。因此真正让人卓越的,不是一时的行为,而是习惯。”
那么,我们该如何突破底层逻辑,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呢?对于自己的陋习,我们不能听之任之,只有主动寻求改变,才能打破惯性的行为模式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采取什么样的行动,培养什么样的习惯,一切以结果为考量标准。学会抓住核心,分清影响你的主次陋习,按照影响程度依次来改变。管理习惯要善于“抱团取暖”,为自己寻找拥有好习惯的队友。等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,看到身边那个习惯好的人,一咬牙一跺脚,坎也就过去了。梳理自己身上的坏习惯,对症下药,寻找合适的方法逐一修正。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,兼容不同的观点,就能自我反省,自我检查,从而纠正陋习,弥补不足。持续学习,主动涉猎更多的知识盲区,才能升级思维模式,打破惯性行为的壁垒。
“被习惯主宰,不必思考和学习,惯性推向哪里就往哪里去。这种活法,自然轻松。
但是,只有管理好自己的行为模式,才能拾阶而上,走向更高层次的人生。”